新闻中心

    NEWS

  • 地址:江苏省扬州市
  • 电话:+86-0000-00000
  • QQ:987654321
  • 邮箱:987654321@qq.com
  • 联系人:王小姐

旅游界有个姑娘叫“小丫”,长得好看又善良


时间:2020-11-17 14:43:05  来源:  作者:

“小丫”,芳名丫山。身处章江之源、大余城东,茂林深篁、飞瀑鸣涧、雾霭氤氲,尽显灵动之美、悠然之韵。
在旅游界,小丫的名头是响当当的。我们的记者,两位小丫头片子,去采访的时候,但见来自各地的取经者络绎不绝。一个最新的事例是,“丫山旅游扶贫模式”上榜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成功案例。
小丫为什么这么出名?因为她长得好看又善良。小丫采访小丫。我们的“决战四季度、夺取双胜利”重磅策划,今天与大家分享来自丫山的故事。
这是我们的版面↓↓
这是我们的视频↓↓
言归正传。
丫山并非天生丽质、也非大家闺秀。你别看开头那一段,头条哥掉书袋一样叠了一堆词。论禀赋,丫山在江西的山里头,往高里攀也就是个小家碧玉。除了一个小瀑布,没有其他自然景点,有人说这是老天爷不赏饭;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名胜古迹,有人说这是老祖宗不赏饭。
正因为这样,在名山云集的江西,丫山很长一段时间都属于“名不见经传”的那一类。而生活在丫山脚下的大余县黄龙镇大龙村人,靠山吃不上山,只能种地,收入普遍偏低,大龙村因此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。
一个人的到来,改变了丫山,也改变了大龙村甚至整个黄龙镇。这个人名叫唐向阳,他出生于大龙村,后来走出大山,去了县城。想必很多人都知道,大余县是有名的钨都,很多人在此做钨矿生意。唐向阳起初也选择了这一行,通过承包坑口,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,紧接着开起了宾馆,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老板。然而,让大家没想到的是,2007年,唐向阳在生意顺风顺水时,做了一个重大决定——投身乡村旅游,开发丫山,打造风景区。
唐向阳选择在丫山二次创业,并非冲动之举。他的初衷是,以前开采钨矿,或多或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,现在有能力也有义务守住家乡的绿水青山。于是,他响应政府号召,甘当拓荒者,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,让乡亲们摘掉贫困户的帽子。
定了就干,干就干成!乘着国家打造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东风,唐向阳投资数亿元,和当地政府齐心协力打造丫山景区,走出了一条集乡村度假、森林康养、运动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发展之路。慢慢地,这些年下来,周边村民有了土地流转、房屋改造、务工就业、入股分红等多种收入,腰包渐渐鼓了起来,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举个“60后”的例子。卢德风因病致贫,膝盖做了手术,家里欠了许多债,一度觉得生活没了指望。丫山景区为贫困户免费提供档口,卢德风病情好转后在景区卖烫皮,凭借出色的手艺,她的店成为“九回头”乡食街的“常回头”。
有一个采访画面,卢德风发现记者看到她脖子上戴的金项链,一脸羞涩,一边笑着,一边将项链搁进衣服里头。那条项链是今年重阳节老伴送给她的礼物,也是迄今为止她收到的最贵重的礼物。那一刻,她藏起了项链,但藏不住一脸的幸福呀!

再举个“80后”的例子。从小在丫山脚下长大的黄晓秀和大龙村许多姑娘一样,从18岁开始就去广州打工,当流水线工人,每天的工作单调乏味,月工资只有2000元。2011年辞职回到丫山工作后,她华丽转身,现在是景区总裁办总监,周末景区游客多的时候她还要客串导游、车手、演员等角色,生活过得丰富多彩,年收入也突破了10万元。
正在看微信的你们,如果有机会去丫山,肯定会发现,丫山不止有一个“卢德风”,也不止有一个“黄晓秀”。以她们为代表,一批又一批贫困群众因为丫山景区脱贫致富,一茬又一茬漂泊异乡者因为丫山景区返乡创业就业。
这就是丫山的魅力,长得好看又善良,带动了周边近万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。
这是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的魅力,她对就业的拉动,对周边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拉动,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。旅游产业就是幸福产业。
这是担当、开拓的魅力。丫山的资源禀赋不论从哪个方面讲,在全省都是一抓一大把。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,丫山模式还是只有此家、别无分店?以担当静心、以开拓做事。大道至简、知易行难。
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
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视察时说,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、无效投入,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投入。
江西最大优势在于生态环境,我们需要更多的丫山模式,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,让生态的基础性、战略性作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。
看全文,戳这里
“小丫”快跑
江西日报记者 万仁辉 宋思嘉
【备忘录】
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。大余县丫山景区将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有机融合,直接和间接带动周边7个乡镇近万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,“丫山旅游扶贫模式”因此上榜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成功案例。
“小丫”,芳名丫山。身处章江之源、大余城东,茂林深篁、飞瀑鸣涧、雾霭氤氲,尽显灵动之美、悠然之韵。
“小丫”有闯劲,闯出了乡村旅游的“丫山模式”,不但让自己的名头声动粤港澳大湾区,还带动周边7个乡镇近万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。
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今年,尽管遭遇疫情冲击,“小丫”受到了影响,但她的脚步却未曾停歇,从前期苦练内功等待“重启”,到后期抢抓机遇制造新“爆点”,一次又一次的探索,带来一个接一个的惊喜。四季度,“小丫”将有望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。
“小丫”快跑,跑出脱贫攻坚新胜利,跑出乡村振兴新图景。
景区发展信心足
【背景板】
丫山景区所在的大余县黄龙镇大龙村以前是一个贫困村,七成以上村民外出务工,老人儿童留守。丫山虽然风景如画,森林覆盖率高达92.6%,但由于交通不便,名气难以打开。如今,山还是那座山,村已不是那个村,美丽乡村处处都是新气象。在丫山景区的龙头带动下,大余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如火如荼。
【聚焦】
从10月下旬以来,赣州市文广新旅局宣传推广科电话铃声经常响个不停,打电话来咨询旅游奖励申报的省内外旅行社一天比一天多。此前,为刺激旅游市场消费,赣州市印发了《关于克服疫情影响全面激活旅游市场奖励措施》,提出安排2000万元对到赣州旅游的旅游专列、航空团、自驾团等进行奖励。
这一利好消息,让丫山景区总经理韩磊也倍感振奋。这几日,将粤港澳大湾区200多家旅行社“请进”景区踩点后,韩磊第一时间向他们介绍了来自政府的政策“礼包”。同时,他还通过南昌、广州、上海等地区域营销中心加强推广,实现了景区、政策宣传“两不误”。
“奖励新政好比及时雨,让我们对冲刺第四季度充满了信心。”韩磊说,今年,受疫情影响,客流一度受到较大冲击,直到6月底才明显恢复。即便如此,几个月来,防疫物资下拨、旅游年卡发行、贷款展期等一系列政府“组合拳”以及景区自救,让他内心十分坚定:以丫山的潜力,定能扛过这次难关。
在韩磊眼中,丫山景区有它独特的魅力。区别于常规乡村旅游开发的“千人一面”,景区从规划和建设之初,就一直顺着丫山的“性子”,即坚持不填塘、不推山、不砍树、不拆房“四不原则”,丫山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得以充分展现。
回忆起13年前第一次来到丫山,韩磊蹙起了眉头。“那时候的大龙村,是典型的山区‘空心村’,山高、地少,经济来源单一。”韩磊说,景区建设盘活了闲置的农田、荒山,打造出一批客家风情的旅游景点,形成了山下乡愁游乐区、山中生态住宿区、山顶文化休闲区的特色格局。
“土地流转收入、务工就业收入、入股分红收入、农产品销售收入、房屋改造收入……”韩磊算了一笔账,景区在发展过程中,搭建了生态农产品基地、旅游合作社、乡村旅游协会等扶贫平台,乡亲们收入来源不断增加,腰包渐渐鼓了起来。其中,大龙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从2007年的2000元增至2019年的3.5万元。
这些年,韩磊见证了丫山“重生”,也参与了“丫山旅游扶贫模式”的打造。从资源变资产,到资产变资金,再到农民变股民,景区走的每一步,都成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生动诠释。
眼下,随着景区走过疫情“低谷期”,韩磊下一步的目标更加清晰:深入推进旅游康养项目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、筹建丫山学院、争取3年内景区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……
生活改善日子美
【背景板】
丫山景区现有固定员工600余人,八成以上为当地村民。同时,随着景区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,许多村民华丽转身,成为旅游从业人员,家里的土坯房也改造成了民宿、餐厅,大家在家门口安心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
【聚焦】
在丫山景区,“九回头”乡食街是游客最喜欢“打卡”的景点之一。这条街之所以起名“九回头”,是因为这里有9个档口,9名乡嫂除了手工制作、售卖当地小吃,还经常一起唱山歌,被吸引来的“头回客”在品尝地道的美食后,最后都变成“回头客”。但是,多数游客并不知道,9名乡嫂此前多为贫困群众,景区免费开放的档口,彻底改变了她们的生活。
家住黄龙镇头塘村的卢德风2016年来到“九回头”乡食街,她的拿手活是制作烫皮,因为味道正宗,广受游客欢迎,年均收入可达5万元。在此之前,由于患有骨性关节炎,手术后欠债数万元,卢德风当了许多年贫困户。“过了那么久的穷日子,真没想到有一天生活能迎来转机。”
谈到以前的日子,卢德风神情凝重。1988年,她嫁到头塘村,日子一直过得十分清苦。头几年,除了下地干活,她还在村里的砖厂卖体力,因此落下了关节病。
丫山开始打造风景区后,卢德风的生活开始改变。2015年,关节病稍有好转后,她来到景区做工。“很多村民和我一样,亲眼看着丫山从一座普通的山变成一个游客越来越多的景区,大家一起进入景区工作,有了固定收入,日子越过越好。”
入驻“九回头”乡食街后,凭借出色的手艺,在旅游旺季时,卢德风档口日销售额可达800元,客人太多忙不过来时,她还要请两三名帮工。几年下来,每天8时营业,18时收工,每日向游客介绍丫山美食、美景,卢德风觉得生活充满了盼头。
今年3月,因受疫情影响关闭的景区重新对外开放后,推出了“门票当钱花”活动,游客可持门票到乡食街消费。游客数量逐渐增多,乡食街人气又旺了起来,这让原本担心收入下降的卢德风打消了顾虑。
随着景区用工需求扩大,卢德风和老伴成了景区“双职工”。今年重阳节,卢德风收到了老伴送的礼物——一条金项链,这也是她有生以来收到的最贵重的礼物。戴着项链,畅谈着以后的生活,卢德风脸上堆满了笑容。“哎呀,今天只能聊到这了,预约的理疗时间到了。”时针指向18时30分,卢德风动身前往景区最新打造的康养中心,在那里,专业理疗师将为她的膝关节进行免费理疗。
青年回乡天地广
【背景板】
近年来,丫山景区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走出了一条集乡村度假、森林康养、运动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发展之路。景区的发展,为乡村聚集了人气,也为当地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。这几年,大量外出谋生的村民回到家乡,在景区找到了就业、创业的归宿。一茬茬青年人的回归,也让乡村充满生机。
【聚焦】
11月之后,丫山景区进入“年会”旺季,公司团建、越野车队等预约应接不暇。景区总裁办总监黄晓秀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的日子,身兼多职的她,每天工作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。
黄晓秀今年32岁,从小在丫山脚下长大。和村里许多姑娘一样,她从18岁就外出打工,进入丫山景区工作以前,在广州一家电子厂工作了5年,月工资为2000元左右。
“如果丫山没有发展旅游,我到现在应该还是一名流水线工人。”黄晓秀说,2011年,听闻丫山景区招聘,她辞职回到家乡,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的心愿。
进入景区工作以后,黄晓秀通过参加培训,学习了活动策划、旅游管理等相关知识。此外,景区每周末都会上演丫山员工自编自导自演的民俗特色晚会,她在其中参与歌舞表演。
最让黄晓秀感到兴奋的是,近年,随着山地度假的流行,景区组建了花木兰越野车队,她成为业余越野车手,为游客提供越野车领航、驾乘等服务。“我们车队九成以上队员以前都在北京、上海等城市打工,这几年丫山发展越来越好,回来的人也越来越多。”
如今,除了上班,黄晓秀还参与了景区多个众筹项目,工资、分红等收入加起来,一年超过10万元。“我经常对别人说,我以前是一个旅游‘门外汉’,景区这个平台给了我画笔,让我提升了技能,把生活描绘得五彩斑斓。”在黄晓秀心里,乡村旅游不仅改变了她的家乡,也改写了她的人生。
和黄晓秀一样,当地歌手罗名华也在丫山找到了奋斗目标。每当夜幕降临,罗名华都会来到景区“千里走单骑”俱乐部,用吉他弹唱原创歌曲。听他演唱的除了游客,还有在线观看的“粉丝”。
通过驻唱,罗名华每月可以领到固定工资。对于他来说,像这样靠音乐梦想生活,是件特别幸福的事。在此之前,酷爱音乐的他长年漂泊在外。2010年,迫于生计,他回乡开了一个石灰膏加工作坊,每天起早贪黑忙碌。“后来,丫山景区听说我有唱歌特长,找我来演出,我终于又有机会唱歌。”
今年开始,罗名华尝试通过直播帮村民带货,推销丫山特产。“我希望以乡村歌手的身份,让更多的人认识丫山、了解丫山。”罗名华说。
专家点评
产业融动 共享发展
江西财大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曹国新
丫山是通过旅游经济激活乡村资源,在发展中解决发展问题,实现包容发展、和谐发展、持续发展的典范。它是在政府主导扶持、乡贤返乡创业、农地产权创新、农民多元参与的系列改革中脱颖而出的,经过乡村产权体制的基层创新和农村旅游经济的产业融动,丫山将乡村旅游的发展,放到通盘统筹解决“三农”问题的高度来操盘,实现了从做产品到做产业,再到做事业的跨越,时时处处注重发展共享。
现在的丫山,蓝天白云、山清水秀、池塘清浅、白鹇悠游,有着近乎完美的色彩搭配与线条组合,像一幅桃花源里可耕田的优美画卷。慈祥的老人、辛勤的农妇、青春的少年个个对家乡的未来充满憧憬,张张笑脸都是美好生活的印证。现在的丫山,游客纷至、投资喷涌、消费如潮、日进斗金,生存其间人人艳羡。村民的文化自信与产业自信得以重建。
乡村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,乡村在家就在,乡村旺家就旺,这或许就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终极意义。
记者手记
留住青山绿水 记住美丽乡愁
采访回来,总有几个画面在脑海中反复出现。在景区工作的老一辈村民,谈起以前的生活,总忍不住抹泪,回忆中充满了无奈和酸楚。但说起乡村旅游带来的改变,谈到现在的生活,他们又眉飞色舞,脸上堆满了笑容。
是啊,丫山的改变,得益于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得益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旅游扶贫政策,也得益于当地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。
这些年去过不少乡村旅游点采访,但没有哪一个像丫山这样给我们如此深刻的印象。从景区规划到景点设计,从精准扶贫到平台搭建,从人才引进到人人参与,丫山以乡愁为引子,步步为营,探索了一条乡村旅游从观光休闲1.0版本转型升级为康养度假2.0版本的新路子。
村容村貌美起来、村集体经济强起来、村民腰包鼓起来,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流,大量外地游客慕名而来,大量在外漂泊的寻梦人、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愿意留在家乡,“丫山模式”取得的这些成效,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。
当前,乡村旅游“遍地开花”,期待各地深入挖掘资源禀赋,推出更多创新模式,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,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,优化乡村治理结构,共同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江西篇章。
决战四季度,夺取双胜利
一起为江西加油点赞!! 

电话:+86-0000-00000
邮箱:987654321@qq.com
地址:江苏省扬州市
Copyright © 法途旅游用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222111号